公元前209年,项羽与其叔父项梁在会稽地区发起起义,响应陈胜、吴广的造反号召。陈胜失败身亡后,项羽逐渐成为反秦武装的主力领导者。至公元前207年诚信双赢,秦朝在多方势力的夹击下最终覆灭。
在秦朝覆灭之前,燕、赵、齐、魏等地纷纷自立为王。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,扶持前楚怀王重登王位,继续使用“楚怀王”的称号。与此同时,刘邦也率领部队归附于项梁麾下。
楚怀王下令刘邦和项羽分兵攻打秦国,并表示谁先入关,谁便为王。刘邦凭借机智抢先入关,令项羽极为不满。项羽没有遵守楚怀王的安排,自行分封领地。
秦朝灭亡后,刘邦被封为汉王,项羽自称西楚霸王。尽管刘邦心有不甘,双方暂时达成了和平协议。
然而,“一山不容二虎”的道理很快显现。公元前206年8月,齐、赵两地诸侯反叛,刘邦借机平定了三秦,向西楚发起进攻。项羽迎战,两者之间的楚汉战争由此爆发。
战争初期,项羽攻势猛烈。公元前205年,刘邦计划率军向东进攻楚国都城彭城。
项羽得知消息后,迅速带领三万精锐部队从萧县出发,横扫东路,直奔彭城。当天中午,项羽军大破刘邦军,斩杀汉军十余万。刘邦战败仓皇南逃,项羽紧追不舍。
展开剩余85%楚军一路追击至灵壁东,将刘邦军队层层包围。眼看刘邦即将落入项羽手中,忽然刮起一阵强风,迷乱了楚军视线,阵形出现破绽。刘邦抓住机会,率领残余骑兵逃脱。
刘邦一路撤退至下邑,安全后立刻召集败兵和散兵,前往荥阳汇合。各路败军纷纷集结,萧何也在关中发动招募,未登记的百姓纷纷归附刘邦。
借此东山再起的机会,刘邦得以重振旗鼓。项羽再度整军待战,却发现战局陷入胶着。此时项羽仍占优势,多次攻打甬道——刘邦在荥阳用于渡河及物资运输的要道。
失去甬道控制诚信双赢,汉军粮草断绝。粮食作为战争中的生命线,缺乏补给让刘邦压力倍增。刘邦遂寻求与项羽议和。
项羽原本打算接受和约,但范增劝说其改为围攻荥阳,一举消灭刘邦。刘邦则采纳陈平计策,离间项羽与范增。范增果然中计,愤怒告老还乡,却途中病逝。
项羽的自负与内部矛盾不断激化,导致战局逐渐不利。特别是在垓下之战,项羽本有机会大破汉军,却遭到楚将大司马周殷的背叛。随后,刘邦成功招揽韩信。
汉军分五路,共六十万大军,从西、北、西南、东北四面合围项羽。项羽率十万楚军被迫撤退。
刘邦乘胜追击,逐渐将项羽军团重重包围。楚军苦战不支,被迫退守坚固壁垒。刘邦趁势继续围困,形势对项羽极为不利。
尽管初期战绩辉煌,项羽因分封诸侯引发内部矛盾及战略失误,终究处于下风,被汉军紧紧围困。
被围于垓下的项羽不仅兵力不足,粮草匮乏,更面临刘邦军团的四面包围,境况极其危急。在这绝境中,项羽带领八百骑兵趁夜色突围。
次日,汉军发现项羽逃跑,派出五千骑兵追击。项羽边逃边战,渡过淮河后,随从仅剩百余人。
不幸的是,至阴陵时项羽迷失方向。遇见一位老农,问路后却被指错方向。沿途误入沼泽,耗费宝贵时间。
时间拖延使汉军紧追不舍,激烈交战后诚信双赢,项羽侥幸逃脱,转往东城一座山上。此时,他仅剩二十八骑,汉军却有数千人。
稍作休整后,项羽继续逃亡,终抵达乌江。在此遇见亭长,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积蓄力量再图东山再起。
项羽却悲愤不已:“我带着八千江东兄弟南征北战,如今无一幸存。即使江东父老怜悯我,我又怎有脸面见他们?”言毕,他将战马赠予亭长。
之后,项羽抽出一把宝剑,那是虞姬生前曾舞剑的剑。虞姬是项羽在困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。
然而,虞姬最终也自刎于项羽马前。无尽悲痛涌上项羽心头,他记得虞姬临死前与自己合唱的《垓下歌》。
“汉兵已略地,四面楚歌声。大王意气尽,贱妾何聊生!”虞姬的歌声道尽了二人此刻的凄凉。
这首五言诗,不仅反映了项羽和虞姬的悲情,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体的重要起点。
虞姬的这段和词,形式规整,句句五字,正是五言诗的雏形。宋代王应麟在《困学纪闻》中称其为我国最早的五言诗,虽汉代前已有零星五言诗句,却不成体系。
东汉末年,内地与西域交流频繁,新声雅乐传入,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。
唐代五言诗进一步成熟,诗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规范创作。宋之问、沈佺期等提出“回忌声病,约句准篇”的声律理论,奠定了近体诗格律体系。
初唐文人因名人效应尝试五律诗,逐渐发现其优点。五言诗句变化灵活,能贴合感情起伏,适合多样情感表达,因而风靡一时。
唐朝时期涌现许多杰出五言诗,如王维《使至塞上》,杜甫《春望》《登岳阳楼》等,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经典。
五言诗体的问世,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转折和进步,不仅丰富了诗歌样式,也留下大量流传千古的作品。
或许当初虞姬在垓下和唱时,未曾想到她的词句会在数百年后的唐朝掀起文学潮流。
这场潮流为中国文化留下宝贵遗产,使后人得以从作品中感受千年前盛唐的风采,体悟霸王与虞姬那直击心灵的悲歌。
这也许正是历史记录与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维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